舆情 冷处理:负面舆情处理指导方案,政府负面舆情处理,舆情应急处理培训简报。
成都舆情公关处理受美联储调高利率及微软遭地方法院拆分这两大事件的影响,互联网公司的劫难降临了,纳指的连续下挫,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得靠风险投资为生的新兴互联网业遭受灭顶之灾
舆情 冷处理 - 负面舆情处理指导方案
互联网舆情监控案例处理互联网经济从人人追捧到谈其变色,这样迅速的坠落并不能只怪疯狂的资本,以概念代替经营、跟风投机盛行、恶性竞争是这场互联网泡沫中企业暴露的三大病根
负面舆情处理指导方案为了应对这场网络泡沫危机,美联储手忙脚乱地疯狂制造流动性,不停地降息从而引出了一个畸形的经济现象,这为后面2008年的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舆情应急处理培训简报
政务舆情处理回复金融界的人们总是健忘的,他们对危机的储存记忆只能维持两年,是典型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当纳斯达克指数一再创高时,也有人会不由得提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并含沙射影地警告,新一轮网络泡沫危机已经降临。与十年前很多互联网公司从未建立起真正运营良好的业务相比,如今的大型投资者更看重用户、收入和增长等具有说服力的核心指标,但发生在上世纪末的网络泡沫危机至今仍能让人们心有余悸。
舆情处理高速列车
舆情 冷处理了解互联网泡沫,就要从“泡沫”这一词的源头开始。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和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证券市场,哄抬股价,进行金融诈骗,导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万人破产,情景如同气泡的吹胀和破灭,史称“南海泡沫”,而“泡沫经济”也由此得名。之后这种过度投机和泡沫破灭,或者“狂热投机-恐慌抛售-市场崩溃”的金融戏剧不断上演。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互联网”开始制造大量“泡沫”。
舆情 冷处理全球第一轮互联网危机发生在1995年至2001年期间,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泡沫,美国人喜欢将其称之为dotcom泡沫。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人类文明进入了计算机革命时代。在此后的数年里,与电脑有关的行业实现了快速成长,1995年,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所开启的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激起了投资者的遐想。那时候,一批胆大的大学生不断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他们敢于冒险,而风险基金的参与,让一些网络公司如亚马逊、EBAY、世通公司、Etoys、Freeinternet.com、Webvan以及雅虎公司开始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这些公司处在风险极高的创业期,大多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但是在互联网公司充满公关色彩的商业计划书的诱惑之下,40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还是受到了追捧,“互联网概念股”投机热潮一下子在美欧以及亚洲国家的股票市场迅速蹿红。
其实,当时陷入疯狂的不只是风投资金和普通投资者,一些科技和商界精英也被互联网泡沫冲昏了头脑。英特尔公司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赶快跳上互联网的高速列车,否则你将死无葬身之地。”当时还处于亏损状态的亚马逊更是义无反顾,其总裁杰夫·贝索斯当时称:根本没时间考虑所谓的“泡沫问题”,他觉得也没必要向市场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亏损,因为他还有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去做。“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互联网是以每年2300%的速度在增长,亚马逊也要以每年23倍的速度向外扩张。”
于是,上千亿美元的资金涌入股市,抢购当时仅有的几十只互联网公司的股票。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1年间,在互联网泡沫高峰时期,全球共有964亿美元风险投资进入互联网创业领域,其中80%(将近780亿美元)被投向了美国。在全部10755笔风险投资交易中,有7174笔来自美国。
当时美国的投资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1999年的时候,许多新上市的公司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同网络挂钩。他们有的索性在公司名字后面加上dotcom,有的在公司名字前面加上i或者e,以示公司是同网络有关的。这些公司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在那个时期,只要一个公司同网络挂上钩,不管这家公司是赚钱的还是赔钱的,不管其主营是什么,股价都会被炒得“直冲云霄”,发行新股时也会被抢购一空。雅虎1998年总收入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雅虎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了波音公司。而1997年才公开上市的亚马逊,到1999年10月收入为3.56亿美元,但1998年底,其股票价格飙升了2300%。甚至像网景这样一个从成立到上市不到两年,没挣过一分钱的公司,也居然站到了巨人微软的对面。一些人在比较雅虎和波音后,甚至还下了这样的结论:网络经济三年等于工业经济70年。
跌至地狱
就这样,随着投资气氛逐渐走上狂热道路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更是高歌猛进、风光无限,特别是从1998年10月起,作为新经济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从1500点一路上扬、持续攀升,到2000年3月10日,纳指突破5000点大关,并创下5132点的历史最高纪录。然而,好景不长,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受美联储调高利率及微软遭地方法院拆分这两大事件的影响,互联网公司的劫难降临了,纳斯达克指数迅速从5000多点的高位,一路狂泻到1500点以下,超过5万亿美元的市值随之蒸发。
人们在寻求一夜暴富的刺激。凭借“新经济”在西方不败的心理因素影响,疯狂“烧钱”的举动无处不在,部分公司内部开销大手大脚,比如精心订制商业设施,为员工提供豪华假期等。支付给高管和员工的是股票期权而非现金,在公司IPO的时候马上就变成了百万富翁;而许多人又把他们的新财富投资到更多的网络公司上面。一时间,美国所有的城市都在建造网络化的办公场所以吸引互联网企业家,纷纷谋求成为“下一个硅谷”。投资远远超过了其当前和预测的现金流,却直到2001-2002年间才公开承认。由于IT产业高度关联的自然属性,这迅速导致了依赖运营商合同的小公司的问题产生。
这次泡沫可谓大起大落。纳指的连续下挫,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得靠风险投资为生的新兴互联网业遭受灭顶之灾,但灾难并没有就此停止。就像倾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从2001年到2002年,互联网业的危机很快波及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电信制造业和运营业。许多通信企业股票下跌,盈利状况恶化,纷纷宣布裁员,整个信息通信产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中,成为重灾区。
泡沫破了,许多年轻人的IPO梦想也破了。很多人对发行IPO产生了怀疑:是否一家没有能力证明营收模式或利润的公司,就不应当进行IPO?还是我们应当谴责投资人不能把资金过度投入在Webvan,Pets.com和Globe.com等股票上,因为这些公司只不过是一些给人留下印象的烧钱机器而已。逐渐地,许多业内人士都对科技股IPO市场的低迷感到不满,认为互联网泡沫给变幻莫测的美国投资人留下了后遗症。由于投资人开始对互联网公司持怀疑态度,谷歌在2004年夏天进行IPO时,就采取了“荷兰式拍卖”这样有别于其他公司的发行方式(在荷兰式拍卖方式中,投资者需要在同GoogleIPO相关的银行开设账户,同时提交购买订单,订单上需要标明以何种价格购买多少股股票)。
三大祸根
到底是什么让红极一时的互联网经济从天堂跌至地狱?有人说:“都是资本惹的祸!”然而,深入一步反思后发现:资本在泡沫的膨胀和破灭中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泡沫破裂的真正原因还在于互联网企业自身,而企业自身存在三大问题。
其一,以概念代替经营,错在“免费到永远”的模式。由于网络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而资本dotcom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因此dotcom在股市中轻而易举地募得了大量资金,用概念代替了经营流行了起来。初期,互联网推行的免费服务很大程度上推广了互联网,而长期的免费使用又培养起用户“免费有理”的消费心理。但对一个长期生存发展的产业而言,永远免费的结果是企业倒闭。有道是:免费的早餐、免费的午餐,最终必然导致“最后的晚餐”。
其二,跟风投机盛行。“一哄而上”最能形容互联网初期的盈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这次网络泡沫危机是企业跟风炒作的结果。为了加以“借鉴”,人们把dotcome最初“创造”的概念“借鉴”到自己身上,这样概念就转化成为一群人一窝蜂套用的模式。不管谁是第一个利用互联网赚钱的人,只要能用同一种模式产生利益,或者哪种模式能更容易融到资圈到钱,创业者就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尝试。
其三,恶性竞争导致产业链难持续。从一般的经济规律分析,一个产业的兴盛需要产业中的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需要产业各方通过合作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互联网发展热潮中,这一规律没有得到遵循。在互联网大潮涌动之初,来自信息产业各个环节的力量迅速介入其中,聚集了人类经济史上罕见的人气,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但遗憾的是,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进程中,网络、内容、软件等环节各自为政、竞相为王、胜者通吃。很多人把以“明黄”为标志色的网站抬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内容为王”被神话,而提供信息服务所必需的运营业、制造业、集成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间的纵向合作被忽略,造成产业链的严重断裂。而免费服务使得互联网企业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企业最终难以为继。产业链的严重断裂,使得整个产业难以实现盈利和良性循环,进入了不断烧钱的“死胡同”,网络泡沫最终破灭。
另一个危机
股市疯涨总是让经济学家忧心忡忡。然而,信息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卓越表现却将以数学分析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学拖入尴尬境地,使得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同时,各种经济指标也表现出在刚刚过去的1999年,美国经济仍然保持了4%的增长势头,通货膨胀率仍然保持在2.2%的低水平上,失业率也降到了近30年来的最低点。
当泡沫危机崭露头角时,经济学家甚至一些知名的券商都纷纷谏言。1999年12月底,摩根士丹利首席全球投资顾问毕格斯语出惊人:在未来5年内纽约股市将回档盘整,跌幅在10%到12%,成为全球灾情最惨重的大型金融交易市场。他预言,科技股的泡沫终有一天要爆破,投资人对科技股的信心过高,科技产业的获利表现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的预期。
在1995年到2000年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从15倍提高到30倍,这种高科技领域的股价疯涨,最后让美联储也慌了手脚。泡沫破裂,导致了美国经济短暂性的衰退。当时还在任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生怕美国在他的手上陷入衰退,便疯狂地制造流动性(不停地降息)从而引出了一个畸形的经济现象。2001-2011年,美联储连续13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接近零水平。美联储的降息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和信贷消费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然而,降息太多,随后的加息步伐又太慢,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贷款和过度消费,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此外,毫无危机治理经验的美联储并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以至信用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极低的成本通过贷款得以购买房屋,从而引发了2008年次贷危机。更恐怖的是,美联储应对这次危机的政策,却为全球埋下了更多危机隐患。
格林斯潘很无奈地表示:“从我们的经验中总结出,没有一项低风险、低成本的紧缩货币政策能可靠地遏止泡沫的发展,但有没有一种政策至少能缩小泡沫的规模和它的附带后果?到目前为止,答案是没有。”于是美联储开始尝试用一个泡沫对抗另一个泡沫。
虽然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仅仅造成了几个月的衰退,但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可谓内外配合恰当。一方面,一边向阿富汗、伊拉克派兵发动战争,转移了危机视线,降低了执政者的压力;另一方面,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挥舞着资本的魔棒制造出空前的流动性,持续不断地降息附和着美国不断创新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造出其投放量N倍的流动性。随后,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出现了,但美元的地位仍然很牢固。
互联网无法主宰
网络泡沫的破裂如一盆冷水浇醒了那些不脚踏实地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开始反思互联网产业如何走出低谷。他们深刻认识到了这样一个现实:当网络经济过热之时,资本市场“火上浇油”;当网络泡沫破灭后,资本的撤离使得互联网产业发展没有资金。在资本全面撤离后,互联网产业要走出低谷并实现持续发展,仅依靠互联网产业某个环节单枪匹马的努力是难以做到的,必须依靠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之间纵向与横向的合作自救,依靠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实现稳步发展。
他们认识到,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在浪费投资,但单纯靠网站去组建一个信息社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通信业的支撑,网站只能是荒野上的村庄;同样,没有制造商的技术,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就没有优势。只有建立合作机制,才能避免重复投资。互联网崛起的同时,也是各种经营模式探索的过程,从最开始以雅虎为代表的以“眼球经济”为特征的门户模式,到BtoC、CtoC、BtoB的电子商务,再到现在的“收费”,事实证明,更新太快,没有一种“盈利”模式是持久的,他们不是过分地夸大了某种模式的作用,就是过早地提出了某种模式?更有甚者,把“模式”当作“模子”,进行了生搬硬套。
如何看清楚网络与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互联网的确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它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变革。然而,互联网再伟大也只是网络经济中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网络经济的主体,它不能主导和主宰社会经济。如果过分神话互联网这一“工具”,只会导致经济萧条。
对于社会经济而言,互联网能够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改变要依靠信息传送进行经营的产业或活动。比如说,在金融服务业,信息化进程早已展开;在娱乐、政府和教育等其他信息密集型的行业中,互联网也有很大的作为。互联网还能够在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改善合作,同时使公司能够与客户直接接触。
在很多情况下,互联网有能力掀起一场革命,对很多企业来说,互联网能带来好处,但不会在实质上改变其核心业务。也就是说,互联网会促进创新,因为它能够加快知识和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不管是在零售业,还是在制造业或者交通运输业,主体因素比互联网扮演的工具因素更重要。经验表明,电子零售公司业绩的好坏在于这家公司搬运箱子的速度快慢,而不是网站设计的优劣或这家公司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虚拟商店。把供应链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的确能够减少成本、缩短时间,但是制造商的成败最终要取决于是否开发出了好的产品,以及是否找到了以低成本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方法。网上预订机票能够为乘客提供更多的便利并提高乘客的收入,但是网络对交通堵塞、过时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和飞机上的机械故障等问题却无能为力。来源:《 国际金融报 》 作者:王丽颖
来源:【舆情 冷处理】-(舆情 冷处理)受美联储调高利率及微软遭地方法院拆分这两大事件的影响,互联网
分类:舆情处理
(舆情 冷处理)受美联储调高利率及微软遭地方:https://yuqingtong.org/yuqingzhiku/51.html
版权声明: 舆情通舆情监测软件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全网信息监控到危机事件应对和品牌宣传推广的一整套解决方案,拥有多个服务器机房中心和专业的舆情分析师团队。 本文由【舆情通】舆情监控原创,标题:(舆情 冷处理)受美联储调高利率及微软遭地方,部分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