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处理表格:网络舆情处理五步走,处理网络舆情情况表,网络舆情转办单处理报告。
舆情应对处理预案摘要: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加剧了报社、电视台等传统新闻组织的衰落。越来越多的阅听人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资讯,越来越多的新闻组织也开设微博、微信账号。在这个变局之下,新闻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
舆情处理表格
网络舆情处理五步走本文聚焦于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分享行为,希望以此来展现当代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在对300余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取新闻、传播新闻在年轻网民中已是普遍的事情。不过,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报道,依然是传统意义上受欢迎的新闻——内容新奇有趣,情感积极。
处理网络舆情情况表
舆情监测及处理系统不过,社交平台或公开或封闭的属性、难以区分的好友关系,都对用户的新闻分享行为产生影响。
舆情处理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已成为互联网世界重要的一环,使用者众多。人们利用它进行娱乐、社交,获取信息及参与公共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舆情处理表格2015年4月,GWI针对社交媒体用户发布了报告,数据显示,每个网民平均拥有5个社交媒体账号,活跃平台3个,他们每天在其中花费的时间约为2小时。 腾讯微信2015年9月的平均日登陆用户达到5.7亿。
个人如何处理网络舆情社交媒体的普及,提供了新闻传播的新渠道。新闻组织和从业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不间断推送新闻,极大增加了自己的受众。
处理网络舆情情况表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阅听人和新闻媒体的关系。不再是由媒体到阅听人的单向传播,不再是被动获取新闻,阅听人可以更主动地选择新闻、评论新闻、传播新闻。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在中国,报纸、杂志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进一步下降,“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已成为人们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微信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新引擎。 可以说,了解阅听人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使用行为意义重大。
每天都有新闻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被关注和分享是成为热点的必要前提,如果新闻组织想要不断增强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就必须知道什么样的新闻会受到用户青睐。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以中青年为主,相关调查显示,86.2%的微信用户年龄在16-35岁之间, 新浪微博72%的月活跃用户年龄在19-35岁之间。 凯度集团(Kantar)发布的《2016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认为,51.2%的社交媒体用户年龄在21-30岁之间。
因此,本文以上海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调查中国社交媒体上新闻分享的基本情况,并对影响新闻分享的因素进行探讨。希望本研究有助于读者了解新闻使用行为的最新情况。
一、 文献综述
web2.0代表了一种参与式的文化,互联网提供平台,用户协作以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社交媒体是web2.0的代表,它不仅有助于维持现有的人际网络,还能帮助用户结识新朋友。尽管社交媒体特点各异,但一般来说,用户都能在上边浏览、发布、转发和评论信息。
(一)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是允许用户互相联系、沟通和分享信息的媒介或网站, 它是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和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的融合体,是基于web2.0的交互式媒体的总称。
社交网站允许用户在封闭的系统内建立个人主页,并同他人的主页建立联系,社交网站可以清楚地展示用户的社交网络。 由于社交网站的不同,个人主页也分为公开和半公开两类。公开的个人主页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为陌生人浏览,如新浪微博;半公开的个人主页则只有好友才能看见,如微信朋友圈。也有的社交网站可以由用户决定是否公开,允许陌生人浏览,如QQ空间。
用户在加入社交网站后,会和其他用户建立联系,形成关系。社交网站上的关系分为好友和粉丝两类,好友是双向的联系,粉丝是单向的联系。这两种关系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双向联系是真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续,双方彼此了解;单向联系是对他人的关注与追随。
国内已有研究对即时通讯重视不足,而社交网站当下的发展趋势是和即时通讯进行结合。并且,即时通讯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除了发送文字、图片,进行视频聊天外,还能发送其他应用的内容,如新闻、音乐、地理位置、红包等。
鉴于即时通讯功能的重要性,本文没有采用“社交网站”这个概念,而是使用了内涵更宽泛的“社交媒体”。它能囊括当下所有的此类应用,尽管新浪微博和微信差异巨大,但都可以说是社交媒体,而微信很难说是社交网站。
(二) 新闻分享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借助于彼此交错的人际网络,一些内容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传遍世界。新闻的扩散速度和广度也发生很大变化,即便从来不关注报纸和电视的人,也可能从好友的分享中获知最近的新闻动态。
本文所研究的新闻分享行为,都是附带了新闻原文的链接,也就是说,分享的新闻是完整且未经改动的。在社交媒体上,经过言语组织然后被复述的新闻,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而这正是传统的新闻分享方式。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关注新闻组织或新闻工作者的账号;前往新闻组织或新闻工作者的主页;好友向自己发送;浏览社交媒体时偶遇好友分享的新闻。
(三) 影响新闻分享的因素
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分享行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有些用户每天都在分享新闻,而有些人从不分享。新闻组织每天都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数量众多的新闻,但只有某几条才能获得更多分享。针对这些情况,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影响新闻分享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1. 个体因素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从用户的个人特质出发,解释其分享行为。Weeks和Holbert(2013)以是否接收新闻和关注记者、新闻组织来预测人们的分享行为。Lee和Ma(2012)以使用满足理论为框架,并考虑了先前经验的影响。 Bobkowski(2015)发现,意见领袖会分享更多的新闻。
(1) 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心理需要和社会满足的角度来解释阅听人的媒介使用行为,包括选择特定媒介和内容,以及随后的态度与行为。该理论认为,阅听人选择媒介或内容,都是希望自己的需要能够获得某种满足。无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都会影响到阅听人之后的行为。
Lin、Salwen和Abdulla(2005)认为,在线新闻能满足人们娱乐、人际交往、信息寻求和学习的需要。 Park、Kee和Valenzuela(2009)把用户使用社交网站而获得的满足分为四类:信息获取、娱乐、社交和地位获取。 2011年,《纽约时报》和Latitude Research合作,对人们进行在线分享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在对2500位中度及重度分享者进行实证调查后发现,他们的动机包括向他人传递有价值(94%)和有趣(49%)的内容、向他人表明自己关心的议题(84%)、维持并发展人际关系(78%)、介入外在世界以实现自我(69%)和向他人展示自我(68%)。
综合以往研究,本文把用户分享新闻的需要分为信息寻求与传播、娱乐、社交,自我表达与地位追求五类。
(2)自我呈现
自我呈现理论经常被用于社交媒体研究,它是指用户在有意识地建构并维持自己认为的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该理论是戈夫曼(1959)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的。自我呈现最初只适用于面对面的互动之中,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世界成为重要的人类活动场所,人们开始重视并努力打造自己在线上的形象。
Boyd等人(2007)认为,在对社交网站进行研究时,学者可以检视自我呈现、印象管理以及友谊维护的过程。Park等人(2014)发现,对印象管理的关注是影响Facebook使用频率的重要因素,重视印象管理的大学生,更多地使用了Facebook。Smith和sanderson(2015)研究了27位运动员在Instagram上自我呈现的方式及差异。
和使用与满足理论类似,自我呈现也认为人们的行为是有特定意图的。不过,使用与满足理论更关注人们做了什么,而自我呈现还关注人们没做什么。在社交媒体上建构并维持形象,除了要发布和分享一些内容外,还要摒弃一些内容。
2. 外在因素
人的行为是内、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除了从用户的个人特质出发,也有学者以媒介特征(Kim 2015)和新闻特征(Kim 2015;Bobkowski 2015)为影响因素,解释新闻分享行为。
(1) 媒介特征
社交媒体内涵丰富,不同平台之间差别较大。新浪微博和微信代表了中国社交媒体的两种类型。新浪微博的用户关系可以是单向的,无需互相确认,关注者可以为陌生人,数量从0到千万不等,名人更是一呼百应。此类社交媒体以媒体功能为主,兼具社交功能,以一对多的大众传播为主,公开性强。微信的用户关系是双向的,好友主要是熟人,数量多在200人以内。此类社交媒体以社交功能为主,兼具媒体功能,以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为主,私密性强。
陈永东(2013)认为,微博的传媒属性更强,与社交属性的比例约为7:3,微信则反之,社交属性更强,与传媒属性的比例约为7:3。 此外,微博的社交网络是熟人与陌生人的交汇,更为开放,互动范围更广,与陌生人进行交流的可能更高;微信的社交网络上熟人居多,相对封闭,互动范围相对狭小,多发生在家人、朋友之间。在微博分享新闻时,可以保留上一个人的评论,有利于不同观点的交锋与对话,这种对话又能增加新闻的分享;微信没有这种功能。
(2) 新闻特征
从内容到字数,从情感倾向到叙事手法,诸多特征影响着新闻在网络空间的流传度,学者也对这些特征进行了归类与考察。
Boczkowski和Mitchelstein(2012)对CNN、USA Today和Washington post三家新闻组织的网站进行了调查,发现被用户通过电子邮件分享最多的新闻是内容无争议的,多与政治无关。 Berger和Milkman(2012)以《纽约时报》发布的新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哪些特征会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分享。结果表明,用户更青睐积极、正面的新闻,能高度唤起情感的新闻也会得到更多的分享。
综合上述研究,本文把新闻特征分为篇幅长短、信息实用性、新奇有趣、情感唤起、情绪价向五个维度。关于篇幅长短,本文将文字新闻分为1000字以内、1000字以上两个层次。信息实用性是指获取了有价值的资讯。新奇有趣是指内容罕见、给人欢乐。情感唤起是指唤起了用户的某种情感,多是带来了感动。情绪价向是指新闻内容为正面或负面。
二、 研究问题与假设
本文希望了解,中国网民在社交媒体上新闻分享的现状,并尝试解答,影响新闻分享的因素有哪些;在渠道优势消失的情况下,传媒组织如何让新闻快速传播、到达受众。具体来说,研究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交媒体上新闻分享行为的基本状况
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式微的年代,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但具体是互联网世界中的哪一部分更受用户青睐?传统门户网站,聚合型新闻APP,还是更加多元化的社交应用。社交媒体是否已成为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用户主要以何种形式分享新闻。
(二) 影响人们新闻分享行为的因素
从理论上来说,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新闻可以到达无限多的受众,但由于这个渠道不受控制,并非所有新闻产品都能得到有效传播。因此,编辑们必须找到适宜互联网环境的新闻,从主题到形式,都要有所考虑。以《纽约时报》为例,他们的数据科学团队使用机器算法,来决定把哪些新闻发布在Facebook上。
从新闻本身来讲,哪些特质的作品更受中国社交媒体的欢迎?为了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了解用户分享新闻的动机也是必要的。
三、 研究设计
本文以 “问卷星”为平台,选择上海地区18至30岁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为目标群体,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社交媒体上新闻分享的基本情况。
调查者选择互联网作为渠道进行问卷发送。在问卷正式发放前,选取了经济学、日语、化学等专业的三位大学生进行前测,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选项顺序、语句措辞进行了修改。而后,以微信群、微信朋友圈、QQ群、邮件等方式进行了问卷发放。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344份。运用SPSS20对该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所得Alpha系数为0.936,所获数据具备参考价值。
四、 数据分析
在问卷中,调查者询问了上海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包括是否使用社交媒体、当前最主要的社交媒体以及社交媒体使用经验。针对新闻分享这一使用行为,询问了新闻获取渠道、分享方式、新闻特质等方面的信息。
以下内容为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
(一)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1. 性别与年龄结构
本次调查共获取344份有效问卷,即有344位被调查者。其中,男性146人(42.44%),女性198人(57.56%)。年龄为18至25岁的共有252人,占比73.26%。
2. 学历结构
被调查者中,最高学历为大学本科的有173人(50.29%),为硕士研究生的有151人(43.9%)。所学专业包括文学、历史、语言、物理、机械自动化、微电子、计算机、生命科学、法学等多类学科,此外,调查者严格控制了就读于新闻传播专业的被调查者的数目。
3. 工作状况
被调查者中,在读学生有161人(46.8%),已经工作的有158人(45.93%)。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为高学历人群,且地域局限于上海,并不能反映中国网民的全貌。但是,由于被调查者性别比例、学历结构、工作状况分布均衡,就读学校、专业分散,因此,此次调查的结果可以视为是对上海大学生社交媒体上新闻分享行为现状的真实反映,并对以后更大范围的调查提供借鉴。
(二)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1. 各社交媒体使用率
被调查者中,332人(96.51%)表示,他们目前使用社交媒体。并且,被调查者同时使用多个社交媒体,微信、QQ(包括QQ空间)、微博(包括但不限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的渗透率均超过了75%。
由图4-5可以发现,微信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98.8%,基本完全渗透进了大学生群体。作为流行了十几年的在线聊天工具,凭借其长期积累的庞大用户群及不断开发的衍生功能,QQ也保持了良好的用户活跃度。
出现于2009年的微博,凭借其强大的媒体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了讨论公共事务及追星、娱乐的场域。尽管随着市场成熟期的来临,新浪微博一家独大,整个行业发展缓慢, 但76.51%的被调查者目前仍在使用。相比之下,曾经在中国大学生间风靡、被尼尔森(Neilson)认为活跃度超过Facebook的人人网 ,已经被它的用户抛弃了。
被调查者中,小部分人士同时也在使用知乎、豆瓣等更具深度的社交平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接近10%的被调查者也在使用Facebook等境外社交媒体。
2. 最主要的社交媒体
在被问及最主要使用的社交媒体时,252人(75.6%)选择了微信。其次是QQ(包含QQ空间),有51人(15.36%)。选择微博的只有24人(7.23%)。
《2015社交用户报告》的调查表明,53.3%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无数次,每天使用10次以上的用户累计占87%。因此,本次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微信是当下最主要的社交媒体,得到了更大范围内的数据支持。
(三)新闻分享情况
1.新闻获取渠道
在使用社交媒体的332人中,222人(66.87%)表示社交媒体是他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其次是电视(56.93%)、新闻网站(54.52%)和新闻APP(53.61%)。选择报纸、杂志作为新闻获知来源的人已经不足25%,广播(11.45%)的权重也低于面对面交谈(12.95%)。
2.新闻分享的比例与方式
在332位使用社交媒体的被调查者中,247人(74.4%)关注了传统新闻组织或工作者的帐号,244人(73.49%)曾经分享过新闻。
新闻组织及工作者的社交平台帐号(57.14%)、好友分享(50.61%)、新闻APP(47.35%)、新闻网站(42.04%)是四大主要的新闻分享源。从各自所占的比例来讲,它们相差不大,但传统新闻组织在这一传播链条中仍然占据着首要地位,这也从侧面说明新闻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增加粉丝关注是极为必要的。
在分享新闻的方式上,201人(82.38%)选择分享在自己的个人主页,134人(54.92%)选择在私人聊天时分享,138人(56.56%)选择在群组聊天时分享。个人主页是相对公开的一个场域,在此分享的新闻,可以为全部好友看到,在某些开放性的平台,甚至能为陌生人“偶遇”。聊天则是更加相对的场合,此处分享的新闻更具有针对性。
此外,152人(62.3%)将分享在个人主页作为自己分享新闻的主要方式,群组聊天及个人聊天的比例分别为20.9%和16.8%。
3.分享新闻的动机
在分享过新闻的244位被调查者中,219人(89.75%)将“传播信息”作为自己的分享动机,其次则是“表达自我”(50.41%)、“娱乐”(32.79%)和“社交”(27.05%),仅有6人(2.46%)把获取地位、声誉作为自己的动机。
调查结果也证实了Rubin(1983)的发现,即个人的媒介使用行为是目的导向的,人们明确自己的需求,他们选择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特定需求,而非习惯的无意识延续。
(1)传播信息
新闻意味着不确定信息的消除,用户获取新闻的首要目的便是了解新近发生的事实,跟上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诚如Baek等人(2011)所做的研究:学历越高的人,越有可能在Facebook上贴出新闻的链接,而其分享链接的动机主要是传播信息。换言之,用户传播信息的动机越强,就越有可能分享新闻内容,而非其他情感娱乐内容。
在社交媒体上,每个用户都是自己社交圈内的把关人,他根据自己及好友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决定发布哪些内容,尤其在选择新闻的时候。
(2)表达自我
言论表达是天赋人权,每个人都有进行传播的权利。但由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内容承载力的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直到社交媒体的出现,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变。
任何用户都能在微博上对时事发表评论,尽管可能缺乏关注,但倘若被关键意见领袖评论或转发,就有机会为多数人所知。
社交媒体用户也可以用多种方式就公私事物进行表达,如变更头像和昵称,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符号,但更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所发布的内容。
(3)娱乐
娱乐,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能够帮助用户从日常生活中逃离,缓解压力,打发时间。具体到社交媒体上来说,包括分享一些内容诙谐的文字新闻,以及有趣的图片和视频,这种新闻多以文娱、体育为主,帮助用户释放负面情绪。
此外,在分享此类新闻后,和好友进行讨论和八卦也能带来娱乐效果。比如,针对某篇娱乐导向的报道,就新闻中的人物或事件,分享者可以和他人进行取笑,以此来获得满足。
(四)新闻分享时的用户偏爱
社交平台上的新闻组织、营销帐号、政治团体都在寻找什么形式的内容更容易被分享:标题字数、文章字体和长短、配图大小、推送时间等都是考虑因素。本文调查发现,用户更偏爱以下特征的新闻。
1.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新闻
在“我喜欢分享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新闻”这一论述上,167位被调查者(68.45%)表示自己“同意”或“非常同意”,仅有18人(7.38%)表示自己“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在满分为5(非常同意)的情况下,此题的平均得分为3.96分。
“正能量”一词出现于2012年,也是2013年中国国内年度字词。 在社会急速发展、矛盾不断出现的时代,这个词语表达的是民众对温情与良善的期望。在党的新闻工作中,传播正能量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习近平在不少场合就此发表了多次讲话。近年来,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贴近群众,改善宣传工作,传播乐观、积极的新闻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也发现,此类新闻报道是有阅读市场的。被调查者中的大多数并不排斥主旋律内容,他们也愿意去传播,问题的关键在于新闻的写法。以往的主旋律报道充斥着固定的模式,新闻人物都是脸谱化的“高大全”英雄,缺少鲜活的人格色彩。
2.新奇、有趣的新闻
在“我喜欢分享新奇、有趣的新闻”这一论述上,174人(71.32%)表示自己“同意”或“非常同意”,仅有23位(9.43%)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在满分为5(非常同意)的情况下,此题的平均得分为3.96分。
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约翰·博加特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在报业博兴的时代,新奇、异常、有趣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互联网时代依然如此。
新奇、异常的内容有悖于阅听人的日常信息认知模式,能够引导他们停下来,进行更深入地阅读和思考,或是将其视为危险,提高警惕。但是,部分新闻媒体过于追求新奇和刺激又带来了“标题党”的泛滥,极具冲击力的字眼短期内可以诱导点击,但长期以往却是对声誉的伤害。互联网时代,流量的诱惑无比巨大,它和媒体广告、员工薪水直接挂钩,仅靠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远远不够的。
有趣的新闻是很好的谈资,在社交媒体上很容易和好友进行对话。并且,了解此类新闻一般不需要专业的背景知识,也不太可能有观点冲突的风险。内容活泼、有趣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稍有不慎就会流于低俗。
五、研究结论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两款社交媒体。在年轻群体间,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成为他们获取、传播新闻的重要渠道。
前文已经提及两者机制的不同:微博用户间是单向关系,博文默认为对所有人可见,并且可以被检索;微信用户间是双向关系,朋友圈只对好友可见,且无法被检索。微博是开放的平台,就像哈贝马斯所讲的“公共领域”,是讨论社会问题、同时进行娱乐活动的广场。微信相对私密,由于其便利的即时通讯功能,熟人之间往往会互相添加好友,借此方便联系。相比较来说,微信上的熟人更多,也更加封闭。社交平台的差异影响着用户的行为
分享新闻并非是无关他人的行为,尤其在个人主页无差别地对所有人呈现。新闻可能展现出分享者的喜好、价值观,而这些将影响他人的评价。为了不产生负面的形象,社交媒体用户可能更愿意分享一些积极正面的内容,更不愿意分享内容充满争议的内容。
被调查者更愿意分享充满正能量的新闻,如果他又格外注意自我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那么分享正面情绪的意愿会更加强烈,以免冒犯他人。对于内容充满争议的新闻,由于不知道谁会看到它,不知道谁与自己观点相反,被调查者也较少分享的动力。
社交媒体改变了互动的规则,让用户的所有人际关系呈现在同一平台上。针对这个现象,有学者提出了“情境崩塌”(context collapse)这一概念,并探讨了它对用户自我呈现行为的影响。(Vitak 2012 ;Jenny & Nathan 2014 )
戈夫曼认为,自我呈现的方式随着对象与情境的变化而进行改变,个体面对儿时玩伴、亲密家人、同事、上级等不同关系的互动对象时,身处办公室、卧室、餐厅和广场时,表现是完全不同的。但社交媒体有时却要求用户在同一时刻用同一策略来对待所有人,如果不进行分组设置,内容为所有人可见的话。事实上,有些新闻只适宜和同学分享,不能被父辈看到;有些新闻只适宜工作,让伴侣看到又很无趣。在这种情况下,注意自我形象的用户,要最大可能选出为更多好友所接受的内容,至少不能引起对方反感,破坏自我形象。内容正面、没有争议的新闻就符合这样的要求。
凯度调查显示:两年前,千禧一代的社交媒体里还只有同龄朋友,现在则充满了他们的长辈,社交媒体用户的平均年龄从28.8岁上升到了31.8岁。
社交媒体(尤其是微信)几乎囊括了用户的一切真实人际关系,但他并不知道如何妥善地呈现自我而不会让旁人不适。因此,用户可能会在个人主页上沉默,很久不去更新,或只是公开发布无伤大雅的新闻,而把别样的自我展现在熟悉的群组或私聊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群组或私聊中分享新闻,和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如出一辙。但由于该行为难以被观察,数据收集不易,尚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社交媒体来说,用户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好友与非好友。但现实远非如此简单,即便是好友之间,也有亲疏远近。社交媒体的特性决定了用户要主动采取措施,对此进行区分,呈现不同面向的自我,这也决定了不同的分享行为。陈哲
来源:【舆情处理表格】-社交媒体什么样的新闻会受到用户青睐「舆情处理表格」
分类:舆情处理
社交媒体什么样的新闻会受到用户青睐「舆情处:https://yuqingtong.org/yuqingzhiku/2512.html
版权声明: 舆情通舆情监测软件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全网信息监控到危机事件应对和品牌宣传推广的一整套解决方案,拥有多个服务器机房中心和专业的舆情分析师团队。 本文由【舆情通】舆情监控原创,标题:社交媒体什么样的新闻会受到用户青睐「舆情处,部分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谢谢!!!